鸟眼睛里有白膜怎么办?
鸟在飞行时,需要不断地变换翅膀的角度和力度,以保持平衡、控制和调整速度。而一旦停止扇动翅膀,滑翔一段时间后(通常不到一分钟),就会因胸腹部的肌肉松弛,全身失去平衡,从空中坠落下来。这时,为了保住性命,它们必须全力扇动翅膀,重新获得升力。
然而,如果它们刚在空中被人类用网子捉住,或者刚刚从巢中被人掏出来、还来不及飞的时候,它们的翅膀往往会被惊吓得发抖,甚至突然僵直。这就是我们有时候看到“飞虫”突然坠落地面、一动不动的原因——其实它们是害怕了。 鸟的眼球很大,而且充满了透明无色、富有弹性的液状体。这些液状体构成了眼的中轴(称为主光锥)。在主光锥的中心有一块小小的白色区域,称为视者(为不透明的物质),它的位置正好在视野的正中心。
当外界物体投射在视网膜上时,首先会在视者内形成缩小的影像;然后,这个影像通过一系列的反射和折射,最终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、清晰的物像。 但是,并不是所有的光线都能抵达视者。例如,当外来的光线射入眼角膜(角膜是眼睛里最大且最重要的透明器官),经过曲折的途径到达晶体,然后再折射进入眼底,最后形成图像。这样,一些外来物体投射在底片上的影子,就能被眼睛“看见”了。
那么,为什么鸟的眼睛有白膜呢? 原来,人的眼睛就像照相机,要正常地工作,就必须要有透明的镜头(角膜与晶状体)来收集外面的图像。而鸟的“镜头”(角膜与晶体)前往往有一层薄薄的薄膜。 这层薄膜是由神经末梢、肌肉和弹性纤维组成的,具有调节瞳孔的作用。它能收拢或伸展,从而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。 当这层薄膜作为镜筒的一部分,将光线收集起来时,它便成了一个真正的光学系统。我们可以理解为,这是一种特殊的眼镜。
这种眼镜对光线的强弱有很灵敏的反应。 当外界光线较强时,它会迅速收缩,以避免过强的光线刺激眼睛。同时,它还会不断地眨动,使眼泪湿润眼睛,冲走可能附着在其表面的灰尘颗粒及其他微粒。 当外界光线变弱时,它可以缓慢地展开,逐渐适应环境的变化,直到需要的亮度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