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完东西大便正常吗?
吃完东西就大便,不仅不是病,实际上还是一件好事。因为吃完东西就拉,说明消化功能好,从长远的健康角度来看,这其实是一件好事。但是在短期内,由于胃肠道功能的紊乱,有可能会带来腹部的不适。
吃完东西后,由于食物的刺激,胃肠道蠕动增加,所以肠道内消化液分泌加快,肠腔内压力减小,胃结肠的肌肉会主动抑制收缩活动,所以大便会很快排出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便秘者可以学习完饭后排便。不仅如此,还有助于避免食物脂肪、胆固醇吸收。
人们在进食后,消化道会出现一系列功能性的变化。食物在消化道内被消化,其中一部分食物经口腔、咽、食道、胃的蠕动消化,形成的食物残渣由胃结肠运输到大肠,经胆汁、胰液等消化液分泌代谢后,残渣中剩下脱脂、蛋白质,再变成粪便排出体外。在这个过程中,食物残渣以每小时10-20厘米的速度,经结肠运输到直肠。当肠内食物残渣达到一定体积,并具有足够压力时,就会刺激肠蠕动,迫使肠道内的大便排出体外。
所以,吃完东西就大便,从本质上来说,是食物在消化道中,通过不同部位、水平的作用,进而成为大便。在这个过程中,消化道对于食物的作用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阶段叫消化,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吃掉东西,将食物中的水和无机盐分吸收,并且将食物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消化成小颗粒,这些消化后的物质80%左右是由大肠吸收的。第二阶段叫做排泄,消化后剩下残渣,残渣在被大肠吸收水分以及营养物质后,形成粪便排出体外。食物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,吞咽的动作将食物纳入胃中,进行初步的消化,然后把食物通过胃蠕动,送进小肠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,剩余物质经过结肠,胆汁、胰液等消化液的洗刷,剩下残渣,从肛门排出体外。
其实,这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。但是,要是频繁出现这个问题的话,那么还是建议及时到医院检查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