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便为什么会臭?
明确一点:吃进去的是什么,拉出来的便便就是什么样的。 吃进来的食物成分复杂,有淀粉、蛋白质、脂肪等,经胃肠道蠕动及消化液的分解,最终生成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。这些有机化合物被吸收入血,供给人体生命活动。同时,这些有机物随着血液流至全身各处,部分被利用,剩下的则通过肾脏过滤形成尿液,由尿道排出体外;还有很多不能溶解的固体废物,如死亡细胞、寄生虫、细菌等,随粪便排出体外。 从吃下去的食物,到粪便排出,这一过程其实是肠道菌群与食物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,是肠道菌群“吃”了东西之后,进行“发酵”产生的结果。这个“菌吃”的东西越多,“发酵”程度越大,粪便臭味就越明显。
肠道中有着数量巨大的细菌,据估计,每克粪便中含有100亿个细菌,而双歧杆菌、乳杆菌等好细菌占绝大多数。这些细菌分为有益、中性或有害三类(其实没有绝对的“益”或“害”,只是相对而言)。 有害菌包括沙门氏菌、志贺氏菌和大肠杆菌等,它们能够分解蛋白,产生胺类和酰胺类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,而这些化合物的臭味是相当强烈的。所以,如果粪便出现明显的腥味儿,往往意味着肠道菌群出现了紊乱。
不过,一般来说,健康人每天适量摄入膳食纤维(水果蔬菜等),保持益生菌优势,有害菌很难泛滥成灾。一般情况下,健康人的粪便臭气不大。但若是吃了过多的肉类食物,摄入的膳食纤维又不足时,粪便就容易出现较明显的臭味儿。 所以要解决大便臭的问题,关键是调节肠道菌群,给有益菌提供更多有利条件。具体可以从饮食结构和剂量两方面来进行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