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八哥都能学会说话吗?
我想说,鸟说话,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! 我从小住在农村里,对鸡鸭鹅狗猫兔等常见动物都很熟识,但唯独对小八哥(学名:鹩哥)特别喜爱和好奇。记得小时候看见别人家养的小八哥能说会说时,那份惊奇和羡慕真是难以言喻。 “会学人说话的鸟!” 这是我当时对小八哥的初印象。 后来自己长大工作了,有机会接触并饲养了好多可爱的小八哥。“会说话的鸟”这份神奇体验也留在了自己的生活中。 但当我看了央视《走近科学》这期节目后,我对“小八哥能学人说话”这件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——原来小八哥说人话真的不是简单的“模仿”啊! 是我们的语音输入给了它们学习的样本! 节目中的专家介绍,小八哥学习人类语言是有条件的,那就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人类声音作为它们的学习素材。如果缺少了这一条件,即便小八哥再聪明,也很难学会说人话。
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驯练的一对小八哥。由于家里人和我都十分喜欢它们,于是就想到了训练它们学叫爸爸妈妈。可是不管我们怎么努力,它俩就是不会叫。不是不想学,是我们没有给它足够的训练样本——“爸爸”“妈妈”这类词,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出现的频率确实太高了,小八哥通过观察和学习很容易就能学会。但是像“你好”“再见”这些句子,因为不常使用,它们很难形成清晰的读音记忆,自然就不会说了。 小八哥其实是很有灵性的动物。你如果喜欢它,它会主动亲近你;当你用手拿着食物喂它,它会用嘴轻轻啄你的手指,跟你打招呼;当你坐在凳子上,它可以站在你的膝上,或蹲在你的肩膀上,用尖尖的舌头舔你的脸。
其实,鸟类语言研究不仅有好玩的,还有神奇的。 在2015年,德国研究人员就发现一只野生欧洲金莺能够以93.3个单词的词汇量,创下鸟类词汇量的世界记录。 而更让我感到神奇的是,有一种叫作刺尾鱼的热带鱼,当它看到雌性伴侣时,会吐出人工合成的胰岛素,用来给雌性刺尾鱼“送药”,从而完成交配。而当雌性未处于排卵期或者雄鱼正在发怒时,这种胰岛素的作用就会显示出来——它会让雄鱼冷静下来,停止进攻。 而最让人称奇的是,这种胰岛素只有20个氨基酸,却是自然界中少数由氨基酸直接合成激素的例子之一。
其实,像八哥这样能模仿人说话的鸟儿,还有好几种,在我国南方便是如此。如,白腰文鸟、凤头雀儿、百灵、山靛、寿带鸟等都能学人说话。当然,它们说的都是那些经过长期训练、反复强化的结果,还不是语言意义上的说话。在国外,有的鸟儿能模仿更多的语言,例如,一只鹦鹉竟学会290多个英语单词,而且经过试验,这小鸟儿对听到的话语不是随意照说的,而是根据所听到的句子内容进行回答的。这表明鹦鹉的大脑皮层已具备了对别人所说的话进行分析的能力,即它已具有类似人类的语言思维活动。所以,鹦鹉说的“话”已经超出了仿照说话的范围。这只鹦鹉还具有惊人的模仿能力,它不仅可以逼真地模仿狗叫、电话铃响等各种声音,甚至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的口哨。还有一种叫山靛的鸟,喜欢在人家房檐下建窝,因此,经常与人接触,在山靛妈妈的照看下,小山靛就学起人话来了。但只限于爸爸、妈妈的说话声音,时间一长,小山靛就能说上几句简单的话了,如“走啊”、“上房”、“吃饭”、“歇一气”、“你妈回来了!”等。由于人们感到这种鸟儿能说话,是一种吉利鸟,因此,谁家飞来一只会说话的山靛,都特别高兴,生怕它飞走,就用高粱面团把鸟口粘住,这样,山靛就飞不走了。谁知这只鸟儿,不久就死了。人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,还说是这鸟儿吉利不到家。实际上,小鸟是饿死的。动物界有不少会模仿其它声音的鸟类,如乌鸫能模仿杜鹃的叫声;东方星鸦可以模仿云雀;黑顶林莺可以模仿黄喉森莺;林鸱鸮可以模仿红尾鸢;还有乌灰林鸮可以模仿43种鸟;一只斑鸫可以模仿60种鸟儿的叫声;一只杜鹃可以模仿132种鸟儿的声音。在新西兰,还有一种大拟八哥,它能学红尾鹰的尖叫,可以将一英里范围内的所有鸟儿从高树上吓落。
有些鸟类能够说话,是它模仿人类语言的结果。鸟儿的脑和人大体相似,中间有大脑、中脑和小脑。人的语言靠喉部发声带发出,而鸟类靠鸣管。鸣管发声的能力决定于支配鸣管的控制中枢,这与哺乳动物的喉头受脑桥控制一样。研究表明,乌鸦、鹦鹉等嘴发达的鸟类,其脑前端具有发达的“纹状体”。把鸟能说话同具有纹状体的鸟联系起来考察,鸟能说话是同他们的纹状体十分发达有关。因此,凡是有纹状体的鸟,都有学说话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