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犬病疫苗过敏怎么?
如果接种狂犬疫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,应立即就医,必要时进行抗过敏治疗。 接种疫苗后发热是常见的过敏反应,此时应该让患儿多喝温开水,注意休息;若体温超过38.5℃应及时就诊,给予物理或药物治疗。 若患儿出现荨麻疹、皮肤瘙痒等症状,应积极处理局部过敏症状,可使用冰敷等物理方法处理,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,严重时及时就医。 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,一般都有疫苗接种的禁忌症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的介绍。家长应仔细对照查看,发现孩子出现疑似不良反应的症状后,及时告知医生,请医生判断是否需要采取相应措施。 如果经检查后发现是由于注射了已失效的疫苗引起的,可要求接种单位给予处置办法。对于因疫苗质量问题造成的异常反应,则由相应的部门进行处理和赔偿。
需要提示的是,即使接种了不合格的疫苗,也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不良症状。 因为疫苗的副作用通常都是轻微而短暂的,大多数患者可在数天内自行恢复,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持续性不良反应。 所以家长不必过于担忧。但要注意的是,接种后一定要遵医嘱做好后续观察工作。
如果之前对狂犬病疫苗有过敏现象,建议在打针之前吃些抗过敏的药物,注意身体。若在打完疫苗之后出现了过敏现象,如皮疹、呼吸困难等,请尽快到医院处理,以免危及自身健康。
狂犬病疫苗说明书上一般都标注有禁忌症或不良反应,一般包括易过敏体质、有活动性、神经疾病、重症或难治的皮肤疾病等。但同时又都标注在有狂犬病风险的时候要权衡利弊,慎重考虑或请医生判断。有的疫苗在注射的注意事项上注明“有癫痫或有家族史者禁用”。这些标注一般都有出处,比如出自相关卫生法规或规范。
但对多数人来说,在有狂犬病风险的情况下注射疫苗是必须的,且十分安全。据国内报道,注射狂犬病疫苗后的反应多数都很轻微、短暂,一般无需特殊处理。通常的反应有以下几类:
局部反应:注射部位疼痛、红肿、硬结等。一般在1~3天内自行消失。全身反应:有轻度发热(38 ℃),或较重的发热(39 ℃),可有乏力、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关节酸痛、胃部不适、食欲减退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。
过敏反应:皮疹、瘙痒、荨麻疹、血管神经性水肿等。个别人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。偶见血清病反应,表现在第4~7天发生,主要有发热、关节痛、肌肉痛、淋巴结肿大、荨麻疹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